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屈婷专访 2023.11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屈婷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屈婷,1985年生,山东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国画协会会员、重庆市工笔画协会理事、重庆市工笔画协会艺委会委员、重庆女子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参加国家级展览“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并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参加省市级举办的重要展览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优秀奖”2次。入选国家、省部级展览38次,参与著作编写5部,主持并参与项目12项,发表论文5篇,发表作品刊物7次。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屈老师,您在绘画中经常选择描绘孩子或母子的形象,可以分享一下您对这种题材的特殊偏好和选择的原因吗?
屈婷:我对母爱题材作品的表现有一段时间了,从上学期间我的外甥女的到来算是我最初记录的开始,那时只是一种单纯的作画冲动,想画她天真可爱的样子,后来许多母女场景打动着我开始想去表达一种“爱”,欲将瞬间转化成永恒;待到自己也成为了母亲,更多地参悟了生命的可贵与价值,久而久之对母爱的理解更深刻了,似乎有种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推着自己无限制无条件地去创作表达。母爱是世间的大爱,它本身并没有主题,因为母爱无需演绎,无需表述,她是来自人性最本质最真实的体现,是人间永恒的主题。
《天性使然》系列 102x46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您认为将一种母题在绘画中反复演绎的方式对于艺术创作有何意义?在您的作品中,这种反复演绎是否代表了特定的价值观或思考?
屈婷:当一种题材被反复演绎时,作品的出发点就不再是简单的感性的描绘,而是有意图的将其深化、丰富、提炼自己对这一题材的情怀表达。将绘画作品的语义聚焦在母爱等人性内在特质等观念上,而对这种观念的反复描绘,则意味着对这类问题的了解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更为深入和多样。如对母爱为主题的系列创作,我之所以愿意一直去表现,是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纯粹的无目的性的表现。我的绘画诉求——“教唯以爱,善化人间”,亦是找寻人类的归宿,探寻人性本质,寻求真善美的合一,以达到返璞归真、自然而然、回归本心的艺术境界。
《天性使然》系列 102x46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屈婷:更多时候我认为我是一名教育者身份,当下时代赋予了教育者更大的责任。“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八字育人”观,我理解的“培根铸魂”,是将教育的根系扎实助长,给予学生充足的爱的营养,将眼界放的更开更高更远,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审美修养,同时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信关系。
《天性使然》系列 102x46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在您的创作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
屈婷:我的作品大多源于生活,生动的场景、自然的表达,绘画没有太功利的目的,无关利害地画画,画成了想要的样子,不精于装饰和过于讲究,显得随意轻松。这种特征表达在我的大量作品较为平实化和随意化的构图中,画面主体人物的位置和大小比例,既具象,又意象,既有成透视的写实场景,又有天马行空的游走式视域。画面中的人物往往在似乎突兀的同时又显得合理,说是精心经营位置也不为过,说模棱两可也不为错,歧义、朦胧、自然、合理等特质的交织,使其作品具有别样的美感。唯有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富含永远之真理,对生命形态的描绘是对生命的印证和礼赞,它们也是最动人的画面。“如实”的描画,却使画面出现一种人性的温度,一种朴素的欣赏和尊重对方的情感。
生生不息 100x45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的?
屈婷:艺术来源于人民创造的生活,但作品要高于生活,以这个时代为根,可以创作出众多真切并充满大爱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作品中会看到日常生活的深沉之处,将日常生活凝练和定格为某一帧画面,并通过绘画艺术的手法,将其提示为一种关于充沛生命和踏实生活的理解。以艺术的形式探索之旅中表达出其新颖性和个性化价值,艺术形式的探索是最为基本的艺术之创新,创新是艺术形式的生命之源。最本质的学术和艺术探索能力,纯粹表达形式的探索必然带来更为新颖的视觉形象,这也正是绘画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云南集市》 66x45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屈婷:在当下,笔墨形式语言的探索仍是艺术家们创作中不断探寻的问题,尤其在图像化时代,对物象造型的表现已不再局限于写实性造型层面,对造型的意象表达,对画面的形式构造,更是艺术家个性化语言的体现。
视觉形式语言的探索离不开艺术家的个人审美追求, 我的绘画审美追求源自对生命本真的探索,是基于传统人物写意精神面貌下对当代人精神诉求的表达,将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那些多为善意、美好的事物,或是回忆、或是现实、或是理想化的情境,在不受技法形式的约束下,构建色彩与笔墨、色彩与造型间的关系,找寻自己的内在性情。人物形象在画面中仅仅是个“符号”,一个个符号组合架构成画面的秩序,画面的整体性与合理性,通过个人对色墨构成的敏感性,感性与理性来平衡画面的视觉效果,这是我在创作中一直所探寻的。
《天性使然》系列 102x46cm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屈婷:近期的创作仍然是以生活为创作来源,前不久到陕西绥德县郭家沟村带学生考察学习,收集了当地人物及山水素材,了解了许多当地人的故事,现在一直在寻找最恰当的表现手法来画他们的故事,画一批符合当下陕北人生活的作品。总之创作理念一句话——“接地气,识人间烟火”。
我的人物画创作之路也正处于起步中,绘画语言的不断丰富与探寻、写意精神的表达与传递,仍是我今后一直要学习和修炼之路。不管是从个人情感出发的“小爱”,还是到表现时代民族下的“大爱”,从小我到大我,无不延续着我的真性情,修心之路需不断地参悟,“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