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为笺 写就文明出行长卷
2025-04-29 15:22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驶过广袤田野,窗外金黄的油菜花与银白的车体交相辉映;夕阳西下,蒸汽机车吐着白烟穿越崇山峻岭,宛如一幅动态水墨画;深夜的铁路站台上,暖黄的灯光为归家的游子照亮前路……这些动人的铁路风景,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第二季活动的启动,恰逢其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发现铁路之美、思考发展之道的契机。

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着独特的美学篇章。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展现了早期中国工程师的智慧;成昆铁路沿线"一公里一忠魂"的壮烈,铭刻着建设者的奉献精神;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生态通道,体现着现代科技与自然保护的和谐共生。这些铁路风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是活着的工业遗产,是流动的国家相册。透过铁路这扇窗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的构筑物,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化史诗。

在高铁时代,铁路风景被赋予了新的审美维度。当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窗外的风景不再是静态的"画框",而成为瞬息万变的动态影像——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中原大地的麦浪翻滚、西北戈壁的苍茫辽阔,各种地貌与文化景观在车窗上快速切换,构成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种"速度美学"改变了传统旅行方式,重塑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更值得关注的是,高铁站区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使铁路不再是割裂城市的"边界线",而转变为连接生活的"活力带"。北京丰台站的"阳光客厅"设计、苏州站的园林意象、西安站的唐风元素,这些车站建筑将功能性、文化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成为新时代的城市地标。

铁路与沿线自然生态的关系,构成了另一道动人的风景线。为了保护云南洱海生态环境,大瑞铁路特意延长隧道避免干扰湖泊;穿越秦岭的西成高铁采用世界领先的环保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国家中央公园"的影响;海南环岛铁路与热带雨林和谐共处,打造出"车在画中行"的生态长廊。这些实践表明,现代铁路建设正在从"征服自然"转向"顺应自然",从"粗放通过"转向"精细共生"。当乘客看到白鹭与列车并行的画面,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体现。

铁路风景中最温暖的部分,莫过于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坚守小站三十年的夫妻工、为山区孩子开设"列车课堂"的乘务员、在动车组上举办婚礼的"铁路情侣"……这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赋予冰冷的铁轨以人性的温度。铁路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情感纽带,连接着乡愁与梦想、离别与重逢。在春运40天里,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超过4亿人次,相当于帮整个欧洲人口搬了一次家。每一个匆匆身影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牵挂,一段人生的轨迹。这些流动的风景,构成了当代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社会画卷。

"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的开展,为公众参与铁路文化创造提供了平台。通过摄影、短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普通人得以记录并分享自己眼中的铁路之美。这种参与式、互动式的传播,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让铁路文化真正走向大众。当一位老铁路工人用手机拍下自己养护过的轨道,当一位少数民族姑娘在动车窗前自拍并分享家乡变化,当一位小朋友用画笔描绘第一次坐高铁的经历——这些个体视角的汇聚,共同构建起多元立体的中国铁路形象。

从1876年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建成算起,钢铁动脉在中国大地上已蜿蜒了近一个半世纪。今天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但铁路的价值远不止于这些数字,更在于它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我的铁路风景"记录的不只是铁路本身,更是一个奔跑中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我们在第二季活动中看到更多创新表达和深度思考时,或许能更清晰地听到时代车轮前进的声响,感受到中国发展跳动的脉搏。

铁轨延伸向远方,风景永在前方。期待"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带给我们更多惊喜与感动,让这些流动的时代印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现实与梦想的精神桥梁。(朱贺)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