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穿越河西走廊的油菜花海,当慢火车盘绕在云贵高原的梯田茶山,当“龙凤呈祥”主题涂装的列车掠过渭红新村的槐香,一幅流动的“铁路风景”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2025年“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活动以“美好旅途、文化相伴”为主题,以全民共创的笔触,将万里铁道线淬炼成一部鲜活的时代史诗,让钢铁长龙与人文精神共舞,让流动的中国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奋进史。从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的巧夺天工,到成昆铁路每公里两座烈士墓碑的悲壮史诗;从青藏铁路攻克冻土难题的科技奇迹,到中老铁路国际列车让普洱茶香沿着钢铁丝路飘向世界,铁轨丈量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等高线。当兰新高铁穿越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故道,当贵广高铁掠过阳朔的漓江山水,当郑开城际铁路的“黑科技”列车穿梭于郑州的古今光影,每一道钢轨都成为历史的刻度,每一节车厢都化作流动的博物馆。正如网友“4bnkoc”在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驻足感悟:“铁路不仅是连接城市的纽带,更是国家发展、民族奋进的见证者。”
“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以“旅客当主角”为核心,打破专业壁垒,让专业摄影师与留守儿童、网络大V与银发旅客同台执笔。抖音#车窗里的中国#挑战赛吸引百万网友参与,“童眼绘铁路”板块中孩子们的彩虹铁轨伸向开满鲜花的未来;退休教师王师傅的手机相册里,南京南站的光影、武汉长江大桥的壮阔、贵阳北站的喀斯特地貌,成为个人记忆与时代发展的双重切片。在成昆铁路5633次“慢火车”上,彝绣云霞纹样装点着菜筐,直播售卖的冰糖橙让农产品乘着钢铁动脉走出大山;在K486次列车上,列车长15分钟紧急救援昏迷旅客的故事,让冰冷的钢轨有了温度。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场景,构成了铁路风景中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
铁路部门以“花式整活儿”推动文化破壁:广州南站的“书香候车室”里,务工人员捧着《平凡的世界》沉浸阅读;漠河站零下40度的月台上,志愿者为旅客送上暖心姜茶;江苏候车厅的木活字雕版印刷体验,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配备5G+4K影院、AR眼镜“阅读”敦煌壁画、唐卡绘画体验区等创新尝试,让车厢成为移动的文化孵化器。未来,AI与扩展现实(XR)技术或将实现:旅客伸手可触敦煌飞天的衣袂,扫码座椅屏幕便能观看京张铁路百年变迁的全息影像,高铁WiFi平台接入“云游博物馆”系统,让文化解说伴随窗外实景同步流转——技术将把万里铁道线变为沉浸式的“时空隧道”。
铁路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华东交通大学中外青年共绘列车涂装,将中国龙与俄罗斯鹰、卢旺达国旗元素融合;中欧班列搭载的货物跨越山海抵达欧洲,高铁乘务员在车厢里教外国友人写春联。当中老铁路作品《联通之路》在东南亚引发共鸣,兰新高铁穿越丹霞的《红山之间》被海外网友转发,钢铁轨道正将文化自信锻造成“软实力”载体。未来,“一带一路铁路风景”全球创作计划或将实现:东南亚渔村的孩童描绘“中国造”列车驶过家门的身影,欧洲游客用镜头记录匈塞铁路上的多瑙河夕照——以多元视角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运行图景。
“铁龙飞驰穿山海,万里铁道绘新篇。”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春运返乡到全球货运,铁路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奇迹,也承载着人民的幸福梦想。“我的铁路风景”第二季以全民共创的笔触,让每一帧影像成为时代底片,每一段故事成为文化密码,每一次出发都是对“何以中国”的深情作答。当我们在高铁站感受科技的便捷,在慢火车上触摸生活的温度,在跨国列车上见证文明的交融,铁路早已成为我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纽带。让我们继续用镜头定格山河,用文字书写情怀,让流动的中国风景成为永恒的文化记忆。(朱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