榼韵千年,智启新章——青农学子解码榼子非遗的国际化之路
2025-09-12 08:59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保护工程的政策春风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国家《“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管2402班的实践团队以此为导向,在暑假期间奔赴即墨葛村,深入探寻榼子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密码,在政策指引下为非遗国际化开辟新路径。

(在即墨市博物馆合照)

一、困境初现:非遗榼子的“生存之问”

团队出发前,围绕榼子的现状,团队总结出三个问题:

1. 销量之困:榼子市场狭小,销量低迷,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2. 盈利之难:手工制作耗时耗力,成本高企,利润微薄。

3. 文化之危:年轻一代对榼子的认知日渐淡薄,技艺传承后继乏力。

带着这些问题,团队踏上葛村土地,期望在榼子非遗的源头寻找答案。

二、葛村寻根:与匠人对话

葛村,这座沉淀着榼子百年记忆的村落,保留着最原始的榼子制作工艺。团队在这里拜访了关键人物——王丕文师傅。作为榼子非遗技艺的第十九代传承人,他手中的一刀一刻,都诉说着对传统的热爱与坚守。

在作坊里,队员们观察到榼子制作的复杂工序:从精选木材、设计图案,到精雕细琢、打磨上漆,每一件成品都凝结着数月心血。通过与王师傅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榼子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由于手工制作辛苦且利润微薄,年轻人普遍不愿学习,村里掌握这门手艺的老匠人日渐减少。谈及市场拓展时,王师傅提到的困境更令团队深思:“国内外商贸会、电商平台机会不少,但参展费用动辄上万,加上差旅、翻译、推广……对我们这些手艺人来说,简直是‘望洋兴叹’。”队员们还发现,即便有“走出去”的意愿,高昂的参展成本已成为榼子国际化的最大阻碍。

(传承人王丕文师傅)

三、抽丝剥茧:深度解码榼子传承的“痛点”

通过与王师傅的深入交流、实地调研及资料分析,队员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市场认知断层:榼子的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消费者对其历史内涵与艺术价值知之甚少。

2、成本与效率矛盾:纯手工制作效率低,难以规模化生产,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3、传播渠道局限:依赖传统线下销售,缺乏新媒体营销与年轻化表达。

4、国际化门槛高:语言、文化差异及高昂的贸易成本,尤其是参展费用高企,成为“走出去”的绊脚石。

这些现实难题,让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助力榼子非遗焕新颜,不仅是守护一门手艺,更是守护一份文化记忆。

四、破局与新生:政策引领下的传承创新

作为财管专业学生,团队紧扣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提出以下融合政策红利的解决方案:

(一)全链条、全方推动榼子焕新颜

1、传承端:建 “校村联动” 体系,破解 “人走技失”

借鉴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 “传承人驻校开工作室” 的成功模式,团队建议葛村与周边中小学合作,开设榼子制作短期体验课。通过让学生亲手触摸雕刻工具、体验制作流程,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从源头为榼子传承注入 “青春血液”

2、传播端:借 “新媒体东风”,打破 “认知壁垒”

针对榼子认知度低的问题,团队计划以 “榼子 + 节日” 为核心策划内容。例如中秋推出 “榼子印月饼模” 短视频,春节前制作 “榼子馒头迎新年” 系列直播,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传播力,让更多人认识榼子、了解榼子背后的文化故事。

3、产品端:融 “现代审美”,适配 “当代需求”

团队注意到王师傅研发的小型榼子颇受年轻人喜爱,便提出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一方面在榼子纹样中融入卡通、潮流元素,让传统模具更贴合现代审美;另一方面拓展产品边界,开发榼子主题笔记本、帆布包、钥匙扣等文创周边,让非遗从 “实用工具” 变成 “日常潮品”。

(二)国际突围:破解参展费用困局

针对参展费用高这一核心痛点,团队提出以下针对性策略:

1、政策补贴降成本:队员们了解到,“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促进政策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最高可获得参展费用的70%补贴;同时,RCEP贸易协定红利可简化跨境交易流程,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

2、联合参展,资源共享:队员们建议,与行业协会或同类非遗企业合作,联合租赁展位,分摊搭建、运输及人员费用;设计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展台,减少单次参展成本。

3、数字化参展,轻量化突围:队员们调研发现,线上展会平台(如“云上广交会”)可大幅降低差旅与布展费用;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能吸引海外买家线上互动,减少对实体参展的依赖。

 

(抖音直播介绍榼子)

结语:青春接力,守护非遗之光

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非遗国际化的舞台,实践团队们以政策为帆、以专业为桨,为榼子的传承开辟了新航道。他们通过调研与实践深刻认识到,非遗振兴不仅需要匠人的坚守,更需要青年一代用政策智慧与创新思维,让古老技艺与时代共振。当榼子的雕花刻进国际市场的订单,当年轻匠人因政策扶持而重拾信心,这份传承便真正活在了当下,走向了未来。

夕阳西下,王师傅的工作坊里依然回荡着刻刀与木头碰撞的声音。但此刻,这声音中多了一份希望。当老手艺遇上新思维,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表达,那条刻在磕子上的鱼,正在游向国际那更广阔的天地。

供稿:青岛农业大学 王诗怡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