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驼铃与汽笛间 续写丝路新章
2025-09-24 16:16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当驼铃的悠扬余韵穿越千年时空,与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在亚欧大陆交汇,新疆——这片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正以口岸为笔、以开放为墨,在“一带一路”的宏伟画卷上续写新的传奇。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智慧物流枢纽,到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合作创新;从阿拉山口铁路口岸的“钢铁驼队”驰骋,到别迭里公路口岸的基建奇迹,新疆口岸正以多维度的突破,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实践。

新疆口岸的“硬联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变革。以阿拉山口铁路口岸为例,2025年其通行中欧(中亚)班列已突破5000列,这一数字背后是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工程使准轨、宽轨接运能力分别提升15%和30%,集装箱换装效率大幅提升;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则通过“铁路快通”“舱单归并”等创新模式,将班列通关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实现“随到、随验、随放”。更令人瞩目的是,2025年9月刚完工的别迭里公路口岸,以“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临时通关”的“新疆速度”,创造了高海拔地区口岸建设的奇迹,其规划的国门前置拦截区、综合查验区等功能区,为2027年实现常年通关奠定了基础。

这种硬件升级不仅体现在吞吐量上,更体现在功能定位的质变。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形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综合保税区、多式联运中心等“六大功能区”,成为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黄金枢纽”;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通过“管委会+公司”模式,将特区精神注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2022年进出口贸易额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方阵。从“过路经济”到“产业经济”,新疆口岸正在完成从“通道”到“枢纽”的华丽转身。

在硬件升级的基础上,新疆口岸的制度创新更显智慧光芒。阿拉山口站与哈方铁路部门建立的每日两次会晤机制,通过实时共享站场、设备与货物动态,将跨境运输壁垒降至最低;霍尔果斯海关推行的“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使果蔬等生鲜货物通关时间从3—5天缩短至6—8小时,让哈萨克斯坦的驼奶粉、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与中国的赛里木湖鱼子酱实现“餐桌直达”。这种“软联通”的突破,在数据上得到直观印证:2024年前三季度,新疆口岸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104.5%,免签入境外国人增长57.1%,交通工具增长425.9%,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治保障的强化。新疆检察机关通过“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与海关缉私部门建立预防经济犯罪“挂案”双通报机制,在办理特大玉石走私案等典型案件中,提出引导取证意见100余条,为企业挽回损失超千万元。这种“法治+开放”的组合拳,让新疆口岸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

新疆口岸的开放红利,正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血脉。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金沙河面业以哈萨克斯坦小麦为原料的挂面生产线,日处理小麦750吨,产品直供中亚市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内,金亿国际贸易公司从推车卖菜的商贩成长为年出口60万吨果蔬的龙头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2000亩“海外仓”成为中亚农产品的集散中心。这种“口岸+产业”的联动模式,在喀什经济开发区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引进深圳港集团运营管理,其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从2020年的6.9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282.8亿元,市场多元化指数增长300%。

数字背后的产业变革更具说服力。2025年,新疆双口岸(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通行中欧(中亚)班列超1万列,货物品类从传统服装百货延伸至新能源汽车、光伏板等高附加值产品。陕西的光伏板通过霍尔果斯口岸进入德国市场,重庆的智能设备经阿拉山口运往波兰,这种“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双重输出,标志着新疆口岸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节点。

当景德镇陶瓷与波兰牛奶在班列货柜中“相遇”,当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游客手持中哈两国护照自由穿梭,新疆口岸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通道属性,成为文明互鉴的现代载体。中欧班列国际运输联盟的成立,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机制;霍尔果斯检察室推动哈方修改相关法条的案例,彰显了法治框架下的规则对接;而别迭里口岸建设中展现的“新疆速度”,更是中国精神与开放理念的生动诠释。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新疆口岸的传奇仍在续写。随着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的深入推进,随着“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全面提速,这片占中国陆地边境线近1/4的土地,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更务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疆智慧”,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朱贺)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