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汽车作为大件奢侈消费品,吸引了无数人艳羡的目光。但随着汽车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和私家车的普及,汽车的销售欺诈、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 日益突出。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有关汽车消费维权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健全,而且汽车产品的专业知识较强,厂商和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所以 处在汽车纠纷中的消费者往往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和索赔难的问题,由此也导致近年来“砸奔”、“拖马”等一系列极端维权事件频频见诸于报端。
特福莱防骗子,教您识别汽车销售的七大陷阱
1、低价无车。用低价位车做幌子,但重点卖高价位车。既做了低价的姿态,又获得高利润。
2、打概念蓄意炒作。动不动标榜“技术创新”、“与世界同步”或“为中国量身定做”,实属炒作。
3、绣花枕头吸引眼球。在外观、内饰上采用豪华配置,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
4、“饥饿营销”卖加价车。打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吸引消费者排队预订,进而加价卖车。
5、旧车变新车。把油管漏油、刹车跑偏、离合器不分离等问题旧车乔装打扮成新车来欺骗消费者。
6、小装饰做大文章。将普通的贴膜、地胶、皮椅等价格翻番,以“购车赠送××元豪华装饰”诱惑消费者。
7、保险便宜理赔难。同样的保险价格可以相差千元,实质上差在保险理赔额的高低和修理厂的距离远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