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振宇
黄山的雄奇,在其山;黄山的灵秀,在其水。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并称为黄山三大名瀑,他们犹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群山之间,更加彰显出了黄山之美。在三大名瀑中,“人字瀑”之所以能居于首位,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造型。黄山于1990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与它景观的多样性是分不开的。 山在水外、水在山中,丰富的地理地貌造就了黄山奇特的自然景观。
而在这枚1盎司圆形银质“黄山•人字瀑”景观纪念币的构图中,打破了人们对它的气势恢宏、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既往印象”,在构图上处理得更加柔和、温婉,少了瀑花飞撞的磅礴之气,多了一些涓涓流淌的独特性格与气质。
“黄山•人字瀑”自古至今有着很多称呼,如“天都瀑布”、“双龙飞瀑”、“飞来雨”、“飞雨泉”等,这体现了历代游客对它不同的认同、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不同人文信息。在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8月8日发行的世界遗产——黄山金银纪念币中,“黄山•人字瀑”1盎司银质纪念币的地位虽然不是很主要,但设计师在构思、布局方面一样是精益求精的。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枚币的设计特色,“饱满”二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样的设计,说明设计师对于纪念币的构图布局是有过充分思考的。单单用画面的形式表现“人字瀑”,难度是相当高的。因为它不同于山峰、巨石、古树。它仅是两条水流,它的“美”,需要依附于山势的险峻与树木造型。因此,尽量将众多元素都纳入整体构图中,才能更好地展示主题。
在四枚一组独立成系列的1盎司银质纪念币中,这枚1盎司圆形银质“黄山•人字瀑”景观纪念币所容纳的景观元素是最多的:远山、天空、峰峦、巨石、树木、波涛、亭台、瀑布,整体构图饱满繁复,凸显了这枚纪念币的鲜明特色。
静赏这枚币,给欣赏者的感觉有“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首先,赏其建筑美:在直径40毫米的圆形画面上,景观元素的铺陈是层次清晰的。远山、峰峦、巨石、树木、亭台,组合得恰当有序,仿佛站在远处的峰顶上俯瞰全景。又仿佛置身于一处独立的园林当中,能将多种景观的组合尽收眼底。所以说,这样的构图设计将多种景观“浓缩”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了陈设有秩,让欣赏者如同面对着一组精美的建筑群。
其次,赏其绘画美:如果不考虑这枚纪念币实际尺寸的话,它圆圆的造型与构图,很像是一副扇面的绘画。也就是说,因势利导,在圆形的范围内,通过点、线、面和光线角度、景观深浅变化的展示,赋予了它雅致的文人气质。董必武董老游历黄山时曾留诗曰:“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这样的诗句展现出的是一副赏心悦目的山水画卷。李可染先生曾于1954年作黄山人字瀑山水画,构图饱满,与这枚纪念币的构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还可赏其音乐美:有道是“山有色、水有声”。虽然是纯银质地,但丝毫不影响这枚纪念币的灵动与鲜活。静赏这枚纪念币的构图,似能感受到颜色、光线、气息与声音。现场观看过“人字瀑”的游客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它一源分二流,形如“人”字,瀑长50米,每当大雨季节,瀑布水量骤增,这个巨大的“人”字以万钧之力,轰然而附落,撞击着瀑槽中嶙峋不平的岩石,又被乱石弹起,飞溅高空,散成无数道水帘,纷纷扬扬,四处飘洒下来,搅得满山飞雨,烟雾迷蒙。听其声音,如同在听一曲铿锵激昂的《十面埋伏》古琴曲。这在纪念币的画面上也是能够感觉到的。
如果说山代表的是伟岸与坚强,水代表的则是婉约与轻柔,人们纵情山水间,就是为了体会一种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找不到的自然情趣。这枚精致的纪念币,虽然很小,但却能“小中见大”,为观赏者提供了丰富的画面信息。它浓缩了山、水、建筑之精华,静静品赏,回味无穷……(上海裕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