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水青山筑丰碑
本报记者 刘 伟
“把黄河水抽到山上的蓄水池里,彻底解决了造林区灌溉问题,植树成活率明显提高。在洋江沟,这样的蓄水池就有近二十个。”日前,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洋江沟,护林员才洛的一席话,揭开了荒山造林的奥秘。
漫卷绿画,挥洒绿色。从2016年开始,尖扎县围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曾经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的荒芜景象,正被“村庄家园美、城乡环境美、交通沿线美”的优美画卷所取代,也随之成为这片土地上又一靓丽名片。
一
地处黄河岸边的尖扎,历来植被稀疏,也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6年,该县提出以建设灵秀尖扎新家园,为母亲河流域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一场盛大的义务植树活动由此在全县开展起来。
洋江沟位于尖扎县城东南部,黄河流域面积55.3平方公里,涵盖黄河谷地、浅山、脑山三种地质类型,涉及4个行政村2100多人。
走进洋江沟造林区,山坡上油松、云杉纵横交错,将昔日的不毛之地装扮成绿色林带,一个个巨大的蓄水池如同镶嵌在群山中的宝石,泛着绿光,碧波清澈。
“原来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一转眼成了林区,当初真是想都不敢想。”
县环保林业局局长达于云介绍,洋江沟土层虽厚,但缺乏有机质,植被成活率低,虽然每年在此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但收效甚微,不少地区还出现土地沙化现象。植树造林,刻不容缓。
“2016年,尖扎县在洋江沟流域投入1142万元资金开展绿化及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大力实施蓄水池和引水廊道建设,开创了浅山干旱地区造林的先例,真的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达于云说,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流域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平方公里,新增农田95公顷,新增林地700多公顷,水土流失和沟道侵蚀得以缓解,减少入黄河泥沙,有效地改善周边人居环境,也为打造黄河沿岸水利风景线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为了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间接地带动群众增收,各单位结合扶贫工作,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把造林绿化整地、栽植、灌溉、管护等工作交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优先安排1100余名贫困户作为生态管护员,累计投工投劳8万余人次,群众收益达到2500余万元。
“两年来,尖扎县林业工作喜事不断,2016年,荣获‘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去年,全县积极创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现已进入国家林业局公示阶段,也是我省唯一进入国家层面评选的创建单位。”
谈起成绩,达于云如数家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确,这是对尖扎县林业人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充分肯定。面对面对越来越多的绿色,他们又怎能不为之骄傲!
据了解,仅2017年,全县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28.2%提高至29.9%,创造出完成造林任务2847公顷的绿色奇迹,相当于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绿化建设力度之大,推进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二
“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新思路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工程,才能使森林资源得到快速恢复和有效保护,形成绿色生态屏障。目前,全县上下已形成‘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绿化推进机制。”县委书记陈昌正如是说。
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县各单位干部职工、武警官兵、寺院僧尼、青年志愿者和广大师生共1.8万余人积极投身到造林绿化工作中,持续奋战40余天,义务植树98万余株,营造出浓厚的义务植树活动氛围
绿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底色,而守护青山绿水,建设秀美家园,也一直是尖扎干部群众锲而不舍的追求。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的那一抹绿色,是尖扎县近年来倾力实施“绿色生态立县”战略的生动写照”——
在城镇,主要街道、滨河公园、中心广场和康杨镇、坎布拉镇,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要求,栽植了榆叶梅、珍珠梅、丁香等多种具有较强观赏性的绿化苗木,形成树种多样、错落有致、色彩各异的特色景观带,进一步提高了城镇绿化覆盖率,城镇绿化率达到38%;
在城郊,早在2016年,尖扎县就着手安排落实造林地块,各乡镇及联点单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绿化宣传,仅用30天便落实了2800余公顷造林地块。目前,已建成尖藏片区、仁才片区、南山片区、昂拉片区等六个片区绿化项目。去年,新栽植的360万余株各类绿化苗木,形成季节分明、层次丰富的景观生态防护林带,正日益提升着黄河沿岸的景观质量;
在农村,一方面,围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宣传活动,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通过村庄公共绿地建设、干道绿化和庭院绿化,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把脱贫攻坚产业培育和造林绿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在11个贫困村建立了育苗专业合作社,培育适宜当地的优质苗木400余万株,为国土绿化工作提供了稳定的供苗渠道。
2016年,种植大户赵永宏在康杨镇城上村承包了13公顷耕地,成立苗木合作社,尝试栽种油松。如今,城上村已是绿油油的一片。望着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满山绿色。赵永宏自信地说:“用不了多久,这里的油松种植面积将是现在的两倍!”
原来,赵永宏早已和村里达成协议,今年,他要继续投入资金,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3公顷。
村委会主任段生杰说,苗木合作社的成立,就像是为贫困户建立了一所“绿色银行”。全村有29户贫困户,去年,贫困户将37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年底即分红3.7万元,这样的分红,将持续5年。
“县林业部门提前与专业合作社签订购苗协议,解决了贫困村产业选择难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发展苗木产业的积极性,虽然这个项目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但大家还是充满了信心。”段生杰说道。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树木蕴含着生机和希望。如今的尖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一条条道路两边绿树成荫,一座座荒山渐渐披上了绿装,绿色,正在为这座城市凝聚着更多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