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经的那片土地
本报实习记者 吴 雪
“如果我的老伴能看到这景象就好了。她走得早,没能享受到这样好的环境啊。”
80岁的罗海军老人坐在海湖湿地公园的长椅上,不远处的湟水河潺潺流动,也将老人的思绪打开。
老人在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西杏园村生活了一辈子,最开始家里有几亩地,就在湟水河边上,那时的湟水河周边都是乱石滩和田地,村里一些人经常把生活污水和垃圾倒在这儿。老人印象中这里的景色根本谈不上美,就是一片庄稼地,到了晚上黑压压一片。
住在周围的年轻人出游踏青都会去挺远的南山公园和人民公园,以前老两口身体还硬朗,女儿也会带着他们去公园转转。但是因为老伴晕车,每次都会走好远的路。慢慢地,也就不再去了。那时老人还在想,等以后种不了地了就带着老伴在市里环境好的地方买套房子,早上没事去公园散散步,晚上吃完饭在街上溜溜食,也算过一过“退休养老”生活。
还没等到老人“退休养老”,西宁市就下发了《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相关文件,在2013年的时候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被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海湖湿地公园是结合湟水河的改造,形成一处相对完整的生态景观游览区。整个生态园区资源和结构设置于湟水河上游的橡胶坝,实现了整个湿地水系的调节和湟水河洪水的截流调理,可以形成能够抵御洪水的生态防护堤岸。
一听到自己曾经耕种的土地要被建成公园,还是国家湿地公园,老两口高兴坏了。“以后我们就天天去公园,再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我们也不用搬家了,咱们这的环境要比市里还好呢。”这些话是老伴经常给他念叨的。回忆到这儿,老人的眼眶有些红了,“她说得没错,我们这里的环境的确是越来越好了。曾经的湟水河不仅越来越清澈,现在还有了湖泊、树林、亭台、小道,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十分钟。”
2017年,西宁市又对海湖等公园实施了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对公园绿地进行景观提升,结合海绵化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等;计划增加水生植物投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通过水系生态规划建设,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建立城市河道雨洪调蓄系统;建立城市水域景观游憩廊道。另外,通过对各个景观包括建筑、铺装、植物等的合理设计,使每个景观不但具有美学功能,更具有削减雨水径流,净化水质,改善水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功能,让我们的公园更会“呼吸”。
老伴去世后,罗海军老人的女儿接他去外地住了一阵子,打算让他在那里养老,可老人心心念念的就是家门口的公园修的怎么样了、那里变成什么样了。女儿犟不过他,又送他回来了。老人说,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心和根都长在这片土地上了。
现在的罗海军老人,只要天气好就会来到公园,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