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曲艺要与时代同行
传统曲艺承载着其特定地域环境与历史人文的时代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基因。从历史学的角度,传统曲艺既有文字的属性(比如词曲、唱词、演出记载等内容),也有技术的(比如乐器材质、乐器制作工艺、舞台布置等内容)、语言的、音韵的、音乐的、表演的、民俗的,甚至是政治的、经济的等多重属性。它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有声的“博物馆”,是一种生动的、立体的史料,是研究特定地区社会史、艺术史、文化史乃至政治史、经济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区别于单一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重要史料价值。
从艺术学的角度,传统曲艺大多直接产生于农耕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发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歌唱艺术。与诞生于工业时代的现代艺术以及诞生于“后工业时代”的当代艺术迥然不同,传统曲艺体现着农耕时代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审美情趣,是现当代全球化“审美疲劳”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与高雅的琴棋书画、京剧昆曲也迥然不同,传统曲艺不是中国文化里的“士大夫”,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具有鲜明的草根性、民间性,它需要的道具十分简单,没有道具也可随口说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某些聒噪的、颓靡的甚至低俗的地方小调也完全不同,传统曲艺是劝人向善的,是传递正能量的,“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它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具有特殊的教化功能。它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艺术形式。
包括东北大鼓在内的一大批传统曲艺,以及很多其他的各具特色的曲艺曲种,在今天都面临着一种挑战,有一些传统曲艺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作为一种诞生于农业文明的艺术形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曲艺必然会面临着来自时代进步的挑战和威胁。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的生活节奏空前紧张,单一舒缓的腔调已经不能适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内容缺乏新意也同样会令传统曲艺陷入尴尬,今天说唱的《三国》如果与一百年前的《三国》一模一样,恐怕观众很难买账。此外,旧时代艺人封闭的、保密式的学艺与师承模式也很难在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促进这门艺术本身的进步与创新,带有旧观念的流派相争、相互倾轧也只能是让艺术本身越走越窄,最终枯萎而死。让传统曲艺活在当下,与时代同行,才谈得上传承与发展,谈得上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技术层面,首先要利用好各种信息技术把传统曲艺保护起来,做好新老段子的搜集整理,把曲艺视频化,制作视频音频作为资料,并利用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传统曲艺,进而喜爱传统曲艺。在内容层面,新老艺人要担当起推陈出新的责任,丰富段子,革故鼎新,去粗取精,大胆创新,演绎当代,吸收众家之长,说唱今人新事。此外,开发传统曲艺的周边产品,比如创作和推广以传统曲艺为题材或背景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不失为传统曲艺“迂回前进”的好办法。在运营模式上,尝试探索一条符合传统曲艺的传承规律,又能够实现广泛培养、重点选拔的新式师承模式;同时,也要试着去探索传统曲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传统曲艺何时能够摆脱小众的振兴倡议和奔走呼号,而走上了大众消费,喜闻乐见的“快车道”,传统曲艺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会自然被充分挖掘和开发出来,服务于今天人们的文化建设,满足今人的精神需求。
以传统曲艺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往往带有艺术和文化在很久很久以前破壳而出的古老印记,带有着原生态的丰满意义。其背后,是包括民间艺术家在内的劳动人民的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意志力和丰富的创造力。这背后的生命力、意志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正可以给繁忙的当代人以不同凡响的启迪和鼓励。也许,这就是传统曲艺与时代同行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