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神头十足的“治水人”
本报记者 苏烽
通讯员 吴婷婷
水利是社会公益性很强且艰苦的行业。作为一名水利人,他坚守了24年,始终把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作为立足本职,倾心为民的目标长期坚持;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实践着一名水利工作者的职责。他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水利局办公室、防汛办、河湖中心主任刘海忠。
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询问防汛值班室情况,再三要求值班人员做好值班记录,做到突发雨情、灾情早掌握、早处理。每天重复上报水库的水位、掌握各乡镇街道办雨势及灾情等情况,降雨较大时亲力亲为外出检查水库和德令哈市区周边防洪情况和易发洪涝灾害的地方;市域内发生灾情,他也总是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7月2日晚上11点多,光伏园区部分路段有洪水漫路情况,得到汛情后,他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单位一同前往,到达水毁现场后指导企业做好防护和自救措施,确保园区人员及财产安全;7月4日上午,又与农牧、交通、民政等相关部门去现场核查各乡镇灾情,通联各相关部门对接处理。
“灶火沟引水口拦挡坝被冲毁。”7月5日下午5点40分,记者跟随市水利局人员驱车前往灶火沟查看水毁情况,只见他手拿DV记录现场情况,随后和局长在现场就水毁情况会商并拿出具体应急修复方案;7月6日安排应急抢险队出动机械和抢险人员修复拦挡坝,清理引水口淤积。
2007年,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水库坝址处发生漏水事故,因水库水位较高,漏水问题难以解决,当时急于降低水库水位,他带领怀头他拉水库全体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夜以继日的全力排险,终于在险情出现后七天后,排除了险情,但他未离开岗位半步,近一月未回家,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不顾路途劳顿,又驱车60公里,前往儿子工作的地方探望,两位老人强忍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一再嘱咐“把工作干好,不要辜负上级领导对你的信任”。
又是一个通宵,察预报、看雨情、问水情。前不久,德令哈地区在半小时降水16.1毫米,在降雨期间,他和防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检查光伏园区、水库、河道、灌区等地,得到水源地报告后及时赴德令哈市东山水厂,调用麻袋、机械和人员抢险加固水源地防洪堤,到21:00加固完成,保证了城市自来水供水,随后,他在水文站一直坚守到凌晨2:00,水势平稳后才离开。
“手机24小时开机并保持畅通且随时待命。”这是一道命令也是一份责任。防汛期间,他和同事一起加强值守,加固堤防,排除隐患,保证河道畅通,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汛工作无小事,维护群众利益和确保堤防安全是最重要的。”他这样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水利部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他在工作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激励着周围的人们,严格的办事程序,严明的工作纪律,使市水利局办公室干部职工的作风、办事效率大为改观。同事评价他是一位“拼命三郎”的主任,有时没接到出去巡查电话,看见外面下大雨时,他都会主动自己出去看看雨势和排水情况。“这么多年了,这已经成为我的工作习惯了。”他说,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每年进入汛期,尤其是下雨天气,经常是半夜出去对每一处险工险段巡查,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出现险情时不慌不乱。“出汛情简报,报灾情情况,不管多晚,检查完回来就得及时上报。”
“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休假,这样的工作状态,家里人已习以为常。”采访中他说,岳父长期重病,家人让他抽空去湟中老家看看,由于忙工作抽不开身,直到今年岳父病逝才去见了最后一面,妻子嘴上没有对他抱怨过一句,但是他知道,家人和妻子心中有怨言,他也深知陪家人的时间太少,愧对家人。“我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我就是在本职岗位上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怀头他拉水库排洪,水道不畅,今天我们赶紧过去疏通沟道,加大排水。”采访间隙,他的手机电话不断,乡镇打来的,州防办打来的,其他部门打来的,沟通各部门和乡镇等等,忙碌中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