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病是指骨、关节、滑膜、筋膜、间盘,以及骨所连接的肌肉、肌健发生的病变,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以及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
西医学上的骨病的病因病理十分复杂,在治疗上一般以手术为主,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其他疗法也效果有限。中医对骨病的病因病机有丰富的论述,在临床治疗上优势明显,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消除西医治疗药物副作用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受到患者的认可与欢迎。那么中医药治骨病如何取效?红墙国医胡维勤弟子、湖北省名老中医、武汉国粹中医馆中医首席专家余芙蓉教授认为:中医治骨病务必要紧扣病机,临床上从调和脾胃入手补益肝肾是取效的关键。
余芙蓉教授中医临床经验超过五十年,长期潜心经典,博采众长,在学术上不囿于某一家一派,而是竭力追求医者的最高境界:圆机活法。数十年来坚持师古而不泥古,在传承精华的同时,致力于守正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注重实效的、有创见的学术风格和临床体系,在中医骨病治疗上以药简效宏、胆大心细、屡起沉疴而闻名。
余芙蓉教授指出,中医对骨病的认识源远流长,临床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核心,其在骨病诊疗上的独特疗效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肾生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余芙蓉教授在精勤探索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骨病治疗仅从肾论治是不够的,中医骨病诊治应该从肾、肝、脾三脏出发,多脏同济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五脏之中,肾被称为“先天之本”,与骨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认为“五藏所主,肾主骨”,所谓“肾主骨”既包含肾主养骨骼,同时也说明二者在生理功能方面存在的联属关系。“肾之合骨也”“肾生骨髓”,可见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
其次中医认为肝藏血,所谓“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的就是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血,也主筋,“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全身的筋肉运动与肝密切相关;肝肾同源,肾精与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而肾精的充盛赖于血的滋养。肾精亏虚可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又可引发肾精亏损。可见骨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肾同源”的关系也紧密相联。“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肝肾虚弱是骨痹(即骨病)发生的原因。关于骨病与肝功能关系,余芙蓉教授特别强调说,筋为肝所主,筋的营养来源于肝,肝虚血少,筋失其养,则柔弱无力而不能束骨。
再者脾主肌肉、四肢,“脾之合肉也”,“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说的都是脾与四肢及肌肉之关系。另外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气不足,温煦蒸腾作用虚弱,火不生土,脾的运化功能便减退,不能正常化生气血;反之,若脾气虚弱,难以化生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无权,以致肾中精气匮乏,也会影响对骨骼的滋养。
余芙蓉教授总结说:“肝肾为精血之源,肝肾亏虚则精血无源,骨病之产生,总由精血败伤、亏虚不足为主。脾运不足和后天各种因素皆可引起肝肾亏损,一旦受到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就会导致精血荣养筋骨不足,或气血瘀滞,最终引发骨病的产生。”基于对以上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把握,余芙蓉教授在中医骨病治疗上,提出了创新性的治则——“调和脾胃,补益肝肾”法则,具体在治疗上宜先健脾行气、运化水湿;继之补脾益气、化生气血、培土生源,在健脾的基础上补益肾气。同时还应适当祛邪。
“调和脾胃,补益肝肾”法则从增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出发,在临床骨病治疗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筋骨功能,延缓骨病患者身体的进一步损伤。
【名医档案】
余芙蓉
主任/教授
湖北省名老中医
中医疑难杂症专家
湖北省名医堂专家团成员
红墙国医胡维勤得力弟子
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载,自幼深受祖辈中医文化熏陶,经验丰富,秉承独有的家传秘方,用中医的四诊八纲来解决临床诸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对中医骨病、胃肠疾病、妇科疾病、小儿病方面疾病等疑难疾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显著。善于根据每人身体情况开具各类处方,坚持因人施治,辩证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