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东营,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全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被誉为“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作为东营市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东营市分行秉持家国情怀,强化政治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方针政策,充分依托地处黄河三角洲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十年来,累放各类信贷资金367.41亿元,信贷资产由51.7亿元突破至176.71亿元,以履职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
树起“一面旗”,建设南展滩区红色阵地
坚持以党的思想为指导,紧跟党中央和上级行决策部署,把执行党的意志和政策作为业务发展的前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农业政策性金融“活水”。“真是托了共产党的福,赶上了好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跟城里没啥两样,每个月政府还给我们老人钱,真是过上了好日子”。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年近80岁的黄永臣高兴地说。该行3亿元贷款重点支持的黄河南展蓄滞洪区集中迁建项目,帮助垦利区沿黄11个村的群众搬出70年代建的破败不堪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配套齐全的社区楼房,从此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党中央十分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2021年10月在东营市考察时,专门到杨庙社区了解黄河滩区和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情况。党中央对社区群众亲切地说:“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该行支持的黄河南展蓄滞洪区集中迁建项目
近年来,该行多次组织到杨庙社区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与社区干部群众一起收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等大会实况,宣传解读会议精神,参观社区展厅,与社区居民共话“滩区到社区”的变化。十年来,该行坚持把党建作为破解难题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累计审批农村人居环境、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贷款47.2亿元,扶贫贷款8亿元,用实际行动在东营大地上树起农发行的红色旗帜。
扛起“一份责”,耕耘撂荒土地金色希望
九曲黄河,从东营市垦利区浩荡入海,对于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垦利无疑最具有发言权。“刚来的时候,我心里就琢磨,怎么才能让盐碱地‘变废为宝’?”时任垦利区区委书记的刘斯杰如是说。垦利区现有耕地面积81.1万亩,盐碱地面积达64.5万亩,几乎接近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部分地块含盐量超过10‰,改良难度很大。由于淡水紧缺,土地产出低,过去农业亩均收入只有几百元。该行始终牢记党中央“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的殷切嘱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盐碱地文章。为加速项目落地,该行组建土地项目专班,充分发挥“农地银行”特色品牌优势,为政府和企业送政策、出点子,围绕土地整理、耐盐作物种植、产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融资 融智 融情”,调研企业11个、农户350家,获批垦利区黄河牧歌生态牧场项目0.8亿元,支持盐碱地牧草种植3.2万亩,成功打响东营市分行支持垦利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第一枪”。
“向盐碱地要粮,在盐分高达6‰的土地上种植作物本来是‘天方夜谭’,但是你们望望这长势喜人的葡萄、甜瓜、西红柿……,这一切的不可思议都是因为有了农发行的贷款支持,我们打心底里感激农发行”,东营田之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许家明充满感激地说道。2012年以来,东营市分行累计审批农地类贷款81亿元,支持开发利用盐碱土地45万亩,新增耕地指标6.3万亩,支持农地产业振兴类项目20个,范围涵盖乳制品生产、生猪养殖、牧草种植等多个领域,带动150个集体、7900户农民年均增收3万多元。累计发放粮食贷款37亿元,支持全市粮食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助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架起“一座桥”,守护百姓心中橙色温暖
“全国公路看山东,山东公路看东营”。公路是东营市的一张闪亮名片,曾经却是困扰城郊居民出行的难题。“爸爸,你开车稳一点,一颠一颠的像是在坐过山车。”当年,孩子一句抱怨的玩笑话让时任河口区道路管理部门负责人十分羞愧,直接反映出当时的道路状况。但如今公路又宽又平,换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该行支持的桩埕路改造项目
河口较东营市区较远,受区域位置限制,基础设施配套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道路交通方面,无法互连互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为帮助河口区政府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难题,自2016年开始,该行瞄准支持道路建设持续发力,结合公路类项目公益性强的特点,先后开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公益性项目路径探究”等针对性调研5次,搜集整理各类资料245份,开展专题研讨12次。5年间,累计为河口区审批公路类贷款10亿元,支持新修公路18.9公里,有效解决道路沿线1327户居民的出行难题。十年来,该行倾力解民忧、纾民困,为有效解决区域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等问题,持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累放贷款90亿元,支持新建保障性住房5500套,修建医院26.5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300个、日接诊量0.2万人次,新修各类道路126公里、管网326公里,惠及人口19万人。为切实改善东营市百姓生活条件,加速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种好“一片林”,编织大美湿地绿色新装
多年前,东营市土地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未利用地占38.8%,且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只有18%,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增绿”实施方案后,该行主动对接需求,积极融入东营“五环、两带、三网”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整体规划,大力支持全市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累计审批贷款68亿元。项目实施后,新增造林绿化36.6万亩、湿地修复8.3万亩、柽柳林封育2万亩,实现“城市森林环抱、乡村绿树掩映、路河浓荫庇护、农田林茂粮丰、厂矿鸟语花香、沿海林水相依”的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绿色生态风貌。经测算,新增绿化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3万吨,释放氧气5万吨,区域气候明显改善,土壤土质有效改良,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能力也显著增强。
▲该行支持的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项目
这两年,群众普遍反映,东营的雾霾天气减少了,“东营蓝”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多,漫步东营城区,随处有湿地相伴,绿树成荫、四季花开靓伴整座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按下快捷键,该行秉承使“天更蓝、水更绿”的家国情怀,围绕东营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为经济绿色转型持续贡献力量,累计审批绿色信贷项目112.2亿元,全力打造农发行“绿色银行”特色品牌。
勾勒“一幅画”,绘就环渤海滨蓝色版图
在黄蓝交界处,有一座座海上渔业养殖平台,相连着浪浮式平台和深水网箱,这里是集立体养殖、海洋科研、苗种培育、观光旅游多位于一体的全域型海洋生态牧场。2018年,东营市政府印发《东营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方案》,为助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该行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详细制定融资融智服务方案,成功获批中长期贷款2亿元,用于支持康华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提高海底环境生产力,囤实“蓝色粮仓”。项目实施后,当地渔民合作社增至300多家,辐射带动1000多户渔民增产增收,直接经济效益约6000元/亩。2021年,该项目被评为黄河三角洲海域首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效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打造“蓝色引擎”,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行支持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东营地区的大闸蟹养殖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养殖的成蟹规格小,经济效益低,平均亩产60斤左右,亩均效益1000元左右”,垦利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子军说。如今,东营大力推进“高效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建设,深化培育“黄河口大闸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该行紧紧把握机遇,主动对接,2020年成功获批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9500万元,支持新增大闸蟹标准化养殖面积2910亩,亩均产值超1万元,亩均效益达5000元以上。如今,黄河口大闸蟹精养面积已突破8万亩,南有“阳澄湖”,北有“黄河口”,“黄河口大闸蟹”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品牌价值达到26.1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之一。东营市分行也在东营海洋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以来,该行累计审批水利贷款47.4亿元、海洋类贷款14亿元,支持开发用海面积1340公顷,水产养殖面积5.3万亩,涵盖大闸蟹养殖、海洋水域养殖、育种科研等多个领域。十年风雨,十年躬耕。该行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辱使命、踔厉奋发、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以更大的勇气攻坚克难、以更实的作风干事创业,奋楫扬帆迈向新征程!(董雪、周璐、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