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学子赴菏泽牡丹区:解码牡丹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2025-07-16 10:17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7月12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共兴”实践团奔赴菏泽市牡丹区,以牡丹产业为切入点,深入基层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在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中践行青年使命,书写社会价值。

图1 山东理工大学学子赴菏泽牡丹区社会实践

产业根基:规模化种植筑牢发展底座

实践首站,团队踏入李洪周行政村。夏日里,大田牡丹、芍药交织成绿海花潮,尽显蓬勃生机。当地创新采用土地流转模式,把零散土地“化零为整”,构建起牡丹、芍药规模化种植体系。这一举措,既是对国家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积极响应,更让“藏粮于地”理念在特色产业中延伸拓展 —— 土地利用率提升,村民也因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入,实现稳定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筑牢经济根基,生动诠释“产业兴旺”的实践路径。

图2 李洪周村牡丹园 

   图3 李洪周村

在牡丹发展史展厅,岁月沉淀的脉络清晰铺展。从早期零星试种的艰难探索,到借政策东风规模化拓展,再到如今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布局,实物展品与图文资料串联起产业迭代史。这不仅是菏泽牡丹产业的成长轨迹,更是国家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地方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的缩影,让实践团直观触摸到政策引领与产业奋进的共振力量。

图4 菏泽牡丹展览馆

生态赋能:“生态 +”模式激活振兴动能

离开李洪周,实践团奔赴杨庄行政村七里河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草木葱茏,良好生态既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更成为振兴新引擎。全国人大代表、模范书记陈兆记介绍,湿地公园建设一举多得: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修复生态基底;又为乡村旅游埋下“种子”,催生出“生态+旅游”新业态。而“生态 + 产业”模式探索,更是将生态优势与富民目标深度绑定——借生态吸引力聚人气,以特色种植、乡村体验等产业留人留心,让“绿水青山”稳步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5 团队调研七里河湿地公园

一本本乡村振兴主题书籍,承载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实践团成员翻阅研读,从政策解读中明晰方向,从案例分享里汲取经验,在与人大代表、模范人物陈兆记书记的访谈中,我们对“产业生态双驱动”的振兴逻辑理解愈深:乡村振兴既要守好生态本底,更要巧打“生态牌”,让生态优势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方能走出差异化、可持续的振兴之路。

图6 乡村振兴主题书籍   

图7 陈兆记书记所获证书

产业突围:全链拓展解锁多元价值

踏入国花牡丹园,恰似闯入缤纷花境——九大色系牡丹争奇斗艳,上百个品种尽显“国色天香”。在讲解员引导下,实践团成员细品花姿,了解催花技术、品种选育背后的科研智慧。这些培育成果,既守护着牡丹的文化传承,更彰显着种业振兴的地方实践——通过种质创新,让传统花卉产业接上科技“翅膀”,夯实产业长远发展的种业根基。

图8 国花牡丹园

产业延伸的惊喜,在产品展厅与生产线达到新高度。牡丹籽油、花瓣面膜、花蕊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构建起“从田间到车间,从花朵到产品”的全链条体系。这背后,是菏泽借“全链思维”突破传统花卉产业局限:依托国家乡村产业融合政策,把牡丹从“观赏植物”变为“经济引擎”,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一朵花撑起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全国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菏泽样本”。

图8 牡丹产品展厅

 图9 牡丹深加工产品标准化生产车间

青春担当:实践赋能书写振兴答卷

在调研中,实践团足迹遍及田间地头、产业一线、生态节点。成员们深刻感知:菏泽牡丹产业,不仅是地方经济增长极,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落地,到生态产业融合的模式创新,再到全链发展的动能突破,处处呼应国家发展需求,彰显社会价值创造。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青春为乡村振兴着色。”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梳理调研成果,从产业规划优化、品牌营销推广、科技赋能升级等维度,为牡丹产业建言献策。这份青春担当,既是山东理工大学“经世致用”育人理念的体现,更传递着青年群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以所学所长,为地方产业破局、国家战略落地注入青春动能,让牡丹产业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绽放更绚烂光彩,让“产业振兴”的种子,在广袤乡土持续扎根、茁壮成长。(通讯员 李婷 )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