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底蕴、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探脉海阳红根,解码非遗匠心——红色非遗双驱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日赴烟台海阳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与国际传播,依托英语专业优势,通过实地探访与交流学习,为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注入新动能,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彰显新时代青年的国际视野与担当情怀。
一、踏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薪火
实践团以“沉浸式行走课堂”开启红色寻访之旅,先后探访了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及赵疃村。在地雷战党性教育中心里,锈迹斑驳的铸铁地雷、立体沙盘与“石头雷”等实物史料生动重现了军民巧布地雷阵的抗敌历程,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在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褪色的地图、行军路线图等清晰展现了战略决策场景与胶东军区的重要地位,传递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赵疃村,民兵后代的 “拉火绳”、老支书揭示的藏雷夹层及村民的口述,诉说着“全民皆兵”的史诗,深化了队员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接力。
二、寻味非遗匠心,赓续文化薪火
实践团以“沉浸式文化探访”开展多元非遗体验,在海阳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厚度。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海阳大秧歌传习基地,队员从腾跃的舞姿中,品悟到这一民间舞蹈的百年脉络与独特韵味;走进螳螂拳传习所,于刚劲灵动的招式间感受到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内核;在郭城摔面店,见证老师傅经千揉百摔将面粉化为银丝面条的匠心;转至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全程见证海阳绿茶从茶园到茶台的蜕变;探访胶东饽饽工作室,观赏面团化作吉祥造型的巧思,感知传统面食的文化承载;走进海阳剪纸非遗工坊,从红纸幻化的百态图景中体会民间艺术的审美哲思。这场寻访如同跨时空的对话,让实践团成员体会到,流淌于指尖、沉淀在日常的传统技艺,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当代续写传承篇章。
三、红韵滋养沃土,非遗赋能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化正成为激活乡土资源的关键密钥。以文塑旅、以创兴农,通过多元路径让红色基因与非遗血脉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方能为乡村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实践团成员深耕这片土地,以多元创新之举,让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力量。一方面,精心设计兼具红色底蕴与非遗韵味的IP形象,以此为核心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文化符号融入旅游消费场景,既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又通过文创的传播力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创新农产品包装模式,将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精髓浓缩于宣传二维码中,张贴在农产品包装之上,使每一份农产品都成为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在提升产品辨识度与附加值的同时,实现了文化宣传与助农增收的双向赋能,让泥土里的收获饱含文化的温度;此外,开设非遗文化英文课堂,针对性地教授非遗传承人基础英文表达,帮助他们提升接待外国游客的沟通能力,不仅能让非遗技艺在国际访客面前更完整地展现魅力,更能为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承与传播搭建桥梁,让传统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广阔的生命力。
四、红脉通联四海,非遗焕彩五洲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背景下,实践团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及创新转化路径。依托外国语学院丰富的留学生资源,携手海外中国学子搭建跨文化桥梁,构建起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网络。团队精心提炼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与非遗技艺精髓,以国际化语言和创意形式,将承载中国乡村深厚底蕴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这不仅能让国际友人透过鲜活载体直观感受中国乡村的红色记忆与非遗魅力,更能在跨文化对话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这种创新传播模式,旨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于交流互鉴中诠释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文化底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绽放异彩,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本次“探脉海阳红根,解码非遗匠心”暑期“三下乡” 实践活动,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以“红色+非遗”双轮驱动,在海阳开展了一场融合历史溯源、文化体验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此次实践既激活了乡土文化基因,更彰显了青年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文明互鉴的责任担当。实践团队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深耕这片孕育着红色记忆与非遗瑰宝的土地,探索更富创意的国际化表达,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能。(通讯员:孙铭悦 常恒 徐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