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目的——永葆斗志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中,胶东革命历史特点鲜明、意义独特。以烟台为主体的胶东地区,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进行红色革命最早的区域之一。在风云激荡的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烟台,更是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红色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让红色文物焕发耀眼的光彩,使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是当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昼夜不舍的目标。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色胶东文物说”实践队利用暑期在胶东地区,以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用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使红色文化的根和魂传下来。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色胶东文物说”实践队的指导教师为辅导员高珊,成员由7名研究生和10名本科生,旨在用红色胶东文物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实践过程——驰而不息
团队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开展项目研讨会。通过充分讨论,成员们集思广益明确实践目标、制定实践计划、分配实践任务。过程中,成员们反复打磨实践内容,思考计划可行性,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经典频传,英雄精神历久弥坚;光影流转,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使成员们能更好的感悟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实践队共同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地雷战》《三进山城》《苦菜花》。成员们在观看取材于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故事《地雷战》时,深刻感受了胶东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影片展示的不仅是抗战时期地雷战大展神威、打击敌人的历史事实,更传递出胶东抗日军民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抗战精神。《三进山城》由“中国保尔” 赛时礼书写原著,一位身经百战的特等伤残军人根据自身的经历撰写而成,通过书写胶东地区战士英勇机智地与敌人反复较量,终于胜利粉碎日寇“扫荡”计划的故事,生动演绎了胶东抗日军民不畏强暴、骁勇善战的英雄风貌。《苦菜花》的故事发生在胶东半岛昆嵛山区一个叫王官庄的村子,塑造了一系列丰富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仅有娟子、德强等年轻一代,而且有母亲那样承受过深重苦难与压迫的旧时代妇女,甚至曾经屈辱苟活、一度被逼受汉奸王柬芝驱使的杏莉母亲和王长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日人民在艰苦斗争中的觉悟成长和崇高品质。电影结束后,成员们交流心得感悟,纷纷表示要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将红色胶东精神传播出去,共同回望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营造胶东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浓厚氛围。
实践队共同观看红色经典电影
团队成员交流心得感悟
红色文物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是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能亲身前往博物馆参观文物的机会并不多,为此成员们因地制宜借用烟台首个云端红色研学产品,一同“云”参观烟台境内红色展馆,通过数字化技术,以更便捷的方式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烟台首个云端红色研学产品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成员们共同沿着“信仰之路”,探访铭记史册的红色印记,感悟感天动地的伟大历史,吹响启航新征程的嘹亮号角。过程中,大家从位于烟台山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启动,先后来到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昆嵛山“一一·四”暴动策源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胶东抗大精神教育纪念馆、老海岛精神纪念馆、下丁家精神展馆等,一路走、一路感悟,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在追寻中国共产党人在胶东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荣光。
团队联系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武装部、退役军人事务局,亲身走访了胶东革命老兵,追忆往昔峥嵘岁月,记录老人的英雄事迹。在爷爷的倾情讲述中,每一次惊心动魄、冲锋陷阵的经历让人感觉历历在目,让成员们热血沸腾,钦佩万分。少年参军,历经沙场,如今暮年,唯有初心与情怀不变,老兵们所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值得传承。通过走访老兵,队员们对胶东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唯有留住红色记忆,方能凝聚未来前行力量”。团队也从老兵情怀、老兵故事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延续红色血脉。
团队走访胶东革命老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初心原点,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成员们在各属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发放胶东红色文物调查问卷,考察调研讲好红色胶东文物故事的路径和方法,不仅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更多经验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在心里埋下红色的“种子。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
实践成果——让红色胶东文物“活”起来
在前期一系列的线上线下社会实践后,成员们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了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并剪辑成作品集《红色胶东文物说》,2020级本科生杨议富的作品《竹竿行千里:山东莱阳唐和恩的伟大支前路》,用朴素的语言诉说着胶东人民支援人民军队的坚强决心;2020级本科生孙玉卓用视频的语言展示了胶东区展示物品偿还券,每一帧都对当年胶东抗日根据地上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生动刻画;2020级本科生宋依然绘制了《小地雷、大力量》,聚焦一颗“土地雷”,将海阳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2021级研究生马艺菲创作的《一件红棉袄与两段军民鱼水情》,化身王秀兰同志的一件红棉袄,以第一视角讲述了挽救两位革命战士生命的故事。成员们以一件件真实的胶东革命文物为切入点,或文字、或图画、或海报、或视频,讲述文物背后的英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战胜困难的智慧力量,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强决心。
作品集《红色胶东文物说》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胶东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创造了辉煌的胶东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过程中留下的红色文物更是百年党史的见证,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气节,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红色胶东文物说”实践队将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红色文物“活”起来,真正做到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史可讲,更好的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年一代爱党兴党、奋发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