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管理学院希冀实验团队工业智能与人工智能赋能康养领域实践调研
为深入探究工业智能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助力缓解老龄化背景下的康复照护压力,7 月 7 日起,山东管理学院“希冀实践团队”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聚焦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研成果、中国中车康养器械公司产品研发、家乡养老机构运营及医院服务,以实地走访、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挖掘技术应用与需求结合点。
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驱动实践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推动工业智能与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制造业,我国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聚焦工业智能化转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对技术融合需求迫切,急需复合型人才。传统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而中国中车集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其智能生产线、故障诊断等技术应用场景,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落地的实践土壤,成为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科研与产业联动的关键支撑。
多维度调研揭示康养技术应用现状
高校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探索
图为山东大学刘子豪正带实践队员演示激光打印机 赵希斌 供图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山东大学机械学院实验室,在刘子豪学长指导下,体验激光打印机、3D 显微镜等设备,直观感受 “深度学习”“数字孪生” 等理论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过程。满佳教授带领参观摩擦力学重点实验室,讲解学科发展与招生政策,展现学院在 “医工交叉” 智能装备方向的科研积累,为后续工业实践奠定理论认知基础,也暴露出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渠道待拓宽的问题。
企业实践:技术落地的场景验证
在中国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团队深入康养设施展示区与生产车间。智能护理床、辅助轮椅等产品的功能演示,展现了工业智能对康养器械 “个性化适配、精准化控制” 的赋能;从原材料加工到质量检测的生产流程调研,印证技术如何提升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但调研发现,企业产品存在适用性、个性化不足,市场推广与研发投入待加强等问题,反映出技术应用从 “实验室” 到 “市场端” 的衔接难题。
图为工作人员为团队讲解康养设施。 朱晓琪 供图
分散调研:行业百态与需求洞察
图为队员所参观的中德栋梁企业生产间。 梁禹轩 供图
该实践团队队员分散走访山东皓诚机电、中德栋梁科技等企业,窥见工业智能在机电、卫浴等领域的应用活力。同时,对家乡养老机构与医院的调研显示,不同地区康养服务在设施、规模、技术应用上差异显著:养老机构硬件改善但服务效率低,医院医疗技术进步但智能诊断等应用不足,居民因认知、成本等因素对康养产品利用率低,凸显技术下沉与市场教育的迫切性。
国际视角:经验借鉴与洞察
调研梳理日本养老机器人、美国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等国际案例,总结智能传感、远程医疗等先进技术经验。国际康养领域 “智能化、跨学科融合” 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提供启示:需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推进养老机构信息化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借国际经验补本土短板。
调研结论与发展建议
核心结论:技术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科研具备技术优势但成果转化弱,企业产品有智能化特点但适配性、市场推广不足,养老机构与医院技术应用滞后,居民康养产品认知与使用率低 —— 调研揭示,康养领域技术应用需打通 “科研 - 生产 - 市场 - 用户” 全链条,解决供需错配问题。
破局路径:多主体协同发力
高校端: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需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康养器械前沿研究投入,培养 “机械 + 康养” 复合型人才,强化理论与产业需求衔接。
企业端:中国中车康养器械公司应增加研发投入,聚焦老年群体差异化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借力高校科研资源提升创新力,通过市场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占有率。
康养服务端:家乡养老机构需引入智能健康监测、养老机器人等设备,加强员工培训与医养合作;医院应推广智能诊断、远程医疗技术,共享医疗资源,优化老年就医体验。
政府与社会端:政府需出台政策扶持康养产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新媒体科普、社区推广等方式,降低居民康养产品认知成本,提升使用率。
图为希冀社会实践团队集体合照。 张瑞泰 供图
山东管理学院希冀实践团队此次实践调研,以工业智能与人工智能专业视角切入康养领域,既展现技术赋能康养的潜力,也揭示供需衔接的现实难题。期待通过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发力,推动技术深度落地,为老龄化社会康养服务升级注入“智能动能”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老年群体,缓解康复照护压力,绘就 “科技向善、智慧康养”的实践图景。(通讯员 张瑞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