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探索沂蒙地区的红色文化,深入学习沂蒙精神。2025年8月3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学思享”社会实践团赴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献、文物和场景,实践团成员们系统了解了沂蒙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深刻领会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在革命纪念馆聆听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课。
学习收获:感悟沂蒙精神内核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学思享”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红色沂蒙,革命热土”展厅,系统学习了沂蒙革命根据地作为山东抗日核心区与华东解放战争重要后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通过“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以及“沂蒙六姐妹”带领群众支前等感人事迹的生动讲述,以及大量支前实物和史料展示,成员们重点领悟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深刻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与党、军队之间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并认识到这一精神在新时代的深远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跟随人群听取讲解 申芳铭 供图
馆藏聚焦:革命文物见证峥嵘岁月
接着在“浴血抗战,生死与共”展厅内,“学思享”社会实践团成员们驻足观看了一系列见证历史的革命文物。展柜中陈列着泛黄的《山东分局关于群众工作的指示》文件,记录着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沂蒙妇女支前使用的简陋独轮车;带有弹孔和补丁的军衣军鞋;以及战场遗留的武器残片。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实物,无声地诉说着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它们不仅是那段斗争历程的真实档案,更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军民深厚情谊的直观体现,生动诠释着其中蕴含的牺牲奉献与团结精神,为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驻足观看相关实物 申芳铭 供图
深刻感悟:沂蒙精神直抵人心
在“水乳交融,无私奉献”展厅,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学习沂蒙精神的具象体现。展厅通过详实史料、雕塑和场景复原,生动呈现了“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等典型事迹,鲜活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精神内核,具象展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通过了解老区人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倾力支援革命的感人事迹,成员们深刻体悟到沂蒙精神是由具体奉献与牺牲凝聚的强大力量,其感召力跨越时空。现场交流中,成员们一致表示,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超越时空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事业成功的根本密码——植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份由血肉联系和无私奉献铸就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砥砺奋进、担当作为的强大动力源泉。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交流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事迹 申芳铭 供图
青春传承:沂蒙精神薪火照征程
活动的最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沂蒙精神,永放光芒”展厅,展厅通过现代展陈技术,生动呈现了沂蒙革命历程与精神传承。展厅聚焦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弘扬,展现了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期的强大生命力和具象融入。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自觉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把学习成果内化为理想信念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国家发展事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交流参观后的心得体会 申芳铭 供图
“学思享”社会实践团通过系统参观、沉浸体验与深入研讨等多样化的形式,深刻把握了沂蒙精神的内核,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永恒价值。此次学习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实践动员。实践团成员们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自觉肩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的责任。将青春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领域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沂蒙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讯员:吴同旭、王嘉怡、李晗毓)
图为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在纪念馆前的合影 申芳铭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