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共兴”实践团走进社区内的“信大嫂”糕点加工点,探访这一扎根社区的特色产业如何以小切口打开致富路。从传统糕点到创新产品,从家庭作坊到社区品牌,“信大嫂”的发展轨迹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社区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的鲜活力量。
从“家常味”到“特色品”:小作坊里的产业巧思
实践团成员刚走进加工点,就被南瓜挂面的清香与桑叶挂面的草木气包裹。操作台前,整齐摆放着“信大嫂”的系列产品——南瓜搓面、桑叶挂面、黑猪肉酱老火腿、楂条等,包装上醒目的“信大嫂”标识,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品牌意识。负责人介绍,加工点最初只是制作家常糕点供邻里分享,后来发现大家对“无添加、家乡味”的食品需求旺盛,便逐步规范化生产。“就拿桑叶挂面来说,是用本地桑叶磨粉加入面粉,既有营养又有特色,一推出就很受欢迎。”这种“立足本地食材、挖掘传统手艺”的思路,让普通糕点有了差异化竞争力。实践团成员观察发现,产品从原料选择到品类设计都紧扣“社区特色”:选用本地种植的南瓜、桑叶,沿用老一辈的手工搓面技艺,甚至包装都由社区居民帮忙设计,处处透着“接地气”的巧思。
手作传情:实践团与社区孩子共制 “家乡味”
在加工点的体验区,实践团成员还与社区里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点制作活动。孩子们围在铺着面粉的操作台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实践团成员手中的面团,学着将南瓜泥与面粉揉匀。孩子们则用小手捏出歪歪扭扭的面团,有的做成小馒头,有的试着搓挂面,案板上很快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作品”。
负责人笑着给孩子们的“成果” 盖章:“这些都是最棒的‘信大嫂小传人’作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捧着自己制作的面点带回家,有的还认真地说:“以后要跟着阿姨学做更多糕点,让爸爸妈妈尝尝我的手艺。”实践团成员表示,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手作体验,更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了社区产业的故事,或许这就是乡土技艺传承最生动的方式。
党建引领:让“小产业”有了“大方向”
在加工点的墙上,“一名党员 一面旗帜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标语与产品陈列相映成趣。负责人指着标语旁的“党员示范岗”标识说:“社区党支部一直鼓励我们搞特色加工,党员还帮着对接市场、规范流程。”原来,在社区党组织支持下,“信大嫂”从家庭作坊升级为标准化加工点,不仅办理了相关资质,还通过“党员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打开销路。 如今,加工点不仅带动社区5名妇女就业,还与周边农户合作采购原料,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小型产业链。“以前只是‘挣点零花钱’,现在能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这才是真的‘致富路’。”负责人的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小小的加工点里,藏着“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发展逻辑。 (通讯员 张裕浩,王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