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脉搏,传承红色基因——“学思享”社会实践团探访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实
2025-08-13 11:37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七月的青岛,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年追寻红色记忆的热情。8月3日,"学思享"社会实践团走进青岛市市南区的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庄重的烈士群雕与斑驳的抗战文物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座承载着青岛革命记忆的场馆,以143位烈士的英名碑刻、113件珍贵遗物和三大主题展厅,将抗日烽火、解放硝烟与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浓缩成了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沉浸式观展、仪式教育与互动学习,深入了解了从胶东半岛最早的党组织活动足迹到青即战役中"护厂护校"的生死抉择这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层层揭开了青岛革命史的壮阔画卷,更在"山河魂"雕塑前立下了"赓续精神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青春誓言。

观展板·溯侵略史实

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纪念馆的第一展区,墙面上悬挂的历史资料将大家的思绪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的青岛市区图"前,三位女生仔细观看,讨论着日军侵略的路线与范围。展板上"军政统治""经济掠夺"等醒目标题下,详细记录着1914年日军侵占青岛后的残暴行径——控制交通枢纽、垄断文化场所,甚至将掠夺的文物美化为"文化遗产"献给日本天皇。一张黑白照片中,日军舰船横陈青岛港,背景里忙碌的码头工人更映衬出殖民统治的残酷。成员们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展板,系统梳理了青岛沦陷时期的历史脉络。

图为实践团成员展板前指向学习史实 张珂玉 供图

览实物·感峥嵘岁月

玻璃展柜前,实践团成员们俯身细察柜内陈列的文献与文物。泛黄的文件、磨损的电话机、锈迹斑斑的金属盒——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曾是革命先辈传递情报、组织抗战的重要工具。尽管部分展品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但成员们仍能从展板简介中窥见历史的惊心动魄:"日本间谍多次潜入青岛搜集情报"的说明文字,与展柜中老式通讯设备形成无声呼应。背景墙上,"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的胜利时刻与日军侵略的黑暗岁月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柜前指照片交流 李子涵 供图

学英烈·悟精神力量

展柜旁,成员们围聚在一起,认真阅读烈士姜淖生的生平事迹。"1938年投身抗战""组织游击队深入敌后"等简短文字背后,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展柜中陈列的老式电话机与金属盒,让人联想到革命年代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场景。成员们轻声讨论:"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火种。"

图为实践团成员展柜前讲解倾听 李子涵 供图

树旗帜·扬青春风采

纪念馆入口处,五位实践团成员举起蓝色横幅合影留念。横幅上"山东理工大学'学思享'社会实践团"的字样鲜艳夺目,背后"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金色碑文庄重肃穆。这一刻,青春的活力与历史的厚重交织在一起——横幅的鲜亮色彩象征着新时代青年的朝气,而石碑的沉稳则代表着革命精神的永恒。背景中苍翠的松柏随风轻摆,仿佛在见证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完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后举旗合影 李子涵 供图

让红色记忆永续传承

通过观展板、览实物、树旗帜、学英烈四个环节,"学思享"社会实践团以沉浸式学习的方式,深刻体悟了青岛革命史的壮烈与伟大。那些泛黄的史料、斑驳的文物、鲜艳的旗帜,共同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成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参观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讯员:李好、王嘉怡)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