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美,在经纬之间,更在精神深处。2025年7月14日至17日,烟台大学“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在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区柳疃镇的调研,不仅聚焦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疃丝绸的精湛技艺,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开拓、坚韧与家国情怀的文化精神,为理解黄河文化注入了鲜活的人文内涵。
“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股子精气神!”在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指着展柜里一个磨损严重的旧绸布包袱,非遗传承人孙玉莲的声音铿锵有力。烟台大学的实践队员们凝神倾听,一段由丝绸织就的精神史诗缓缓展开。
实践队此行的目的,是全方位触摸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柳疃丝绸。7月14日的问卷旨在了解社会印象。7月15日至16日的博物馆深度研学,则让队员们系统领略了技艺之精。然而,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是孙玉莲在7月16日深情讲述的、超越物质层面的故事。
“看这些老物件,”孙玉莲引导队员们看向展柜中的商号印章、泛黄的老照片、海外寄回的银信,“柳疃丝绸最盛的时候,商号林立,绸庄开遍大江南北,甚至沿着‘海上丝路’到了南洋、欧美。后来遇到战乱和困境,怎么办?我们的乡亲,就是背起这样的绸布包,装上自家产的丝绸,天南海北去闯荡!”她描述的景象令人动容:无数柳疃人,以丝绸为资本,也是以丝绸为“名片”和“乡愁”,在陌生的土地上艰难打拼。许多人因此与故乡长久分离,成为海外侨胞。
“可等到国家安定了,发展起来了,这些在外的游子,又千方百计地回来!带着资金,带着见识,支援家乡建设,振兴丝绸产业。”孙玉莲的语气中充满自豪,“你说,支撑他们走出去、又走回来的,仅仅是丝绸能卖钱吗?不是!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份对家乡的眷恋,是敢闯敢干、不屈不挠的志气,是再难也要把根脉守住的决心!”
图为博物馆展出的华侨背绸包闯世界相关史料。丁子茹 供图
这种“背起绸包闯天下”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实践队员。“丝绸在这里,不仅是商品,更是柳疃人身份认同的象征,是连接海内外乡亲的情感纽带,是开拓进取精神的物质载体,”队员们纷纷感慨道,“这才是柳疃丝绸真正的‘魂’。”
即使在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孙玉莲坦言丝绸厂锐减、市场萎缩至家纺领域——这种精神仍在传承人身上闪耀。“厂子少了,但我们还在做。转型难,也要想办法转。老祖宗的手艺和这股子心气儿,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她的坚守,本身就是对柳疃丝绸精神的最佳诠释。
亲身体验丝绸制作(7月16日)后,队员们对这种精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抽丝、织造,容不得半点浮躁和马虎,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体验过织机的队员说,“这不正体现了‘坚韧’二字吗?和那些背绸包闯世界的先辈们一样。”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柳绸技艺。丁子茹 供图
7月17日的成果研讨会上,队员们一致认为,挖掘和弘扬柳疃丝绸背后的文化精神,是传承的核心。他们将把“绸包”“闯荡”“乡情”“坚韧”等精神符号,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线和文创设计的核心灵感来源。“我们要设计的不仅是一件产品,更是一种精神的现代表达,”文创组表示。纪录片也将着力表现传承人在困境中守护技艺与精神的故事。
烟台大学的学子们在柳疃的丝线里,不仅看到了华美的纹理,更读懂了流淌其中的黄河儿女的品格:开拓、坚韧、重情、守正。这份深刻的文化体悟,让他们对“延续文脉”的理解超越了技艺层面,抵达了精神传承的高度。(通讯员 于泽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