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共兴”实践团成员抵达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李洪周行政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盛夏时节,实践团成员一进村,便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千亩连片的大田牡丹与芍药交织成一片浩瀚的花海,绿浪翻涌,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李洪周村创新实践的土地流转模式。在村党组织的有力引领下,村庄将原本零散的“巴掌田”“化零为整”,集中进行牡丹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不仅是国家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精准落地,更是“藏粮于地”战略在特色农业领域的成功延伸。在该模式下,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村民收入也实现了“双增收”——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和田间管理、采收等环节的务工收入。昔日的低效农田蝶变为增收的“聚宝盆”,稳稳地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实践团成员认为,李洪周村的成功实践,是“党建统领发展”维度的鲜活案例,生动展示了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引领产业发展,也为解决乡村“去组织化”问题、筑牢产业根基提供了具体路径。
为了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践团成员随后走进村里的牡丹发展史展厅。展厅内的种种件件,清晰地串联起李洪周乃至菏泽牡丹产业波澜壮阔的历程。成员们通过详实的展品看到,产业从最初农户零星试种的艰辛探索,到乘政策东风开启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转折,再到如今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多元化发展新阶段。
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这个展厅不仅是一部产业成长史,更是观察“莱西经验”样本意义与可复制性的重要窗口。李洪周牡丹产业的崛起,印证了政策精准引领与基层创新实干同频共振的强大动能,清晰地展示了地方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发展”的路径。此行,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李洪周村的成功实践,为论证“莱西经验”在相似条件下推广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地方性证据。
此次李洪周之行,实践团成员始于田间壮美花海的直观感受,终于对产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的深刻思考。规模化种植的高效集约,土地流转模式的富民成效,以及牡丹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斗史诗,共同构成了李洪周村的振兴密码。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李洪周的故事,是一粒花种长成参天产业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乡村在组织化引领下奋力振兴的时代缩影。他们坚信,深入解码更多像李洪周这样的“莱西样本”,必将为探索更广阔的乡村共富路径积累宝贵经验。(侯雅卓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