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一中学刘冬老师安静的暑期办公室里,一张贴满标记的A3纸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恒一中学24届162班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全国蹭饭图”——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一所所知名学府的坐标旁,缀满了同学的名字。 这风趣幽默的蹭饭图是一张班级联络表。“看着它,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她轻声说道。刘冬老师在恒一中学执教已六载,专注于数学教学,曾荣获“磁县优秀班主任”“磁县三八红旗手”“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河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及校内“十佳魅力班主任”“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的班主任。借着这张全国蹭饭图,刘冬打开话匣子,聊起了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恒一中学162班同学制作的班级“全国蹭饭图”
晨光序曲
“冬天的早操,最难是掀开被窝那一刻,天还黑着,寒气透骨。”刘冬回忆道,语气平静。抽屉里,一个巴掌大的旧笔记本静静躺着。她翻开泛黄的纸页,字迹依然清晰可见:“11月5日晨跑,某某同学气色差,询问得知熬夜,已提醒按时作息,今晚留意。”旁边贴着一张模糊照片:冬日微明,师生并肩奔跑,呼出的白气氤氲在寒风中。“冷是真冷,”她指着照片,“但看到孩子们朝气蓬勃地来了,咬牙坚持着,就觉得值。并肩跑着,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风雪无阻地晨跑,是她与学生无声的契约。
课堂脉搏
即使假期谈起课堂,刘冬的眼神瞬间锐利。“每道题都得反复琢磨,预设‘卡壳’点。”她说,“讲台上,眼睛必须亮。谁走神了,谁有疑问了,都得捕捉到。”她拿起一份假期里仍在修改的教案,红蓝黑三色批注密密麻麻。“课间十分钟最金贵,常被学生围住。”她笑了笑,“解决一道题,或拍拍肩膀说句‘思路很棒’,都可能给他们加满油。”她展示一份上学期学生的错题本,一道题旁蓝笔醒目标注:“思路完美!计算三步一回头!找三道类似题巩固?” 精准点拨,是课堂效率的延伸。 已考入北大的程祥嘉汉在电话中说:“有次课间问难题没讲完,刘老师午休时专门叫我到办公室,用三种方法讲透。她说‘疑问不能过夜’,我记到现在。”
笔耕时光
午后,刘冬将批改作业视为“二次教学”和“无声对话”。她展示了上学期几份作业本照片: 一份作业上,蓝笔提示:“解法二更简洁,试试?”; 一份用红笔圈出计算错误,蓝笔标注:“思路对!计算求稳,‘三步一回头’自查。”;一份用绿笔鼓励:“概念进步!步骤再清晰些就完美!加油!”
“红笔找问题,蓝笔指方法,绿笔给鼓励,三色各有使命。” 她解释道。她还制作了“学生动态档案”,以便因材施教,活页夹中清晰记录:“某某:目标C9;优势思维活;短板计算不稳易粗心;策略:每日限时基础练5题+面批;心理需多鼓励。” 家长陈女士在假期接到刘冬关心电话时感叹:“刘老师对孩子太了解了,有时就是通过作业细节和课堂状态看出来的,像有‘雷达’。”
星夜守护
“晚自习,我在,就是颗‘定心丸’。”刘冬语气笃定。“答疑不分难易,讲通后看到学生眼里的光,最欣慰。”离开班级前关灯关窗检查电源,是她不变的仪式。“确认每个孩子安全回寝,心才踏实。”谈及手机,她坦言:“24小时开机,是班主任的‘标配’。班主任的时间表,围着学生转,随时能找到人,家长学生才安心。有次有家长近凌晨发信息问孩子情况,我刚备完课,正好看到,秒回,当时家长很惊讶,学生早已毕业,这事他爸爸到现在还记得。”
刘冬等老师收到毕业生送的锦旗
云端续航
暑期的恒一校园宁静,刘冬却未完全“离线”。电脑屏幕上,线上答疑群偶尔闪烁;“云家访”按计划进行;高三预备班打卡动态她也会关注。“假期要充电,看书、研究新高考题、和组里线上磨课。”她指着屏幕上修改的教案,“但也放不下孩子们,‘云陪伴’也是责任。”目光再次落向墙上的“蹭饭图”。“看着这些坐标,想着孩子们各奔前程,那些早出晚归的日子,都有了意义。”她指着美食图标,“这些邀约,是孩子们的心意,是对这份工作最暖的认可。”
恒一底色
在恒一中学,刘冬的卓越与专注并非孤例, 她身上有恒一众多优秀教师的影子。走进恒一办公楼,你会发现无数份精心批注的教案堆满桌案,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敬业与陪伴,早已熔铸为恒一基因,体现在每一位教师扎实的步履、专注的眼神和批改作业的笔尖之下。
新学期已在日历上悄然临近。刘冬的案头,一摞崭新的作业本静候开启。她拿起那支熟悉的红笔,轻轻旋开笔帽。窗外,夏蝉鸣唱不息。而恒一的故事,就在这晨昏交替、笔尖沙沙的韵律里,在无数位如刘冬般教师的默默耕耘中,续写着下一个关于成长与星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