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团探访菏泽李洪周行政村:从花海到邻里 解码牡丹产业振兴与治理创新
2025-07-19 15:30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7 月12日,山东理工大学桑梓共兴社会实践团“桑梓共兴”实践团首站走进菏泽市牡丹区李洪周行政村。从规模化种植的牡丹芍药花海,到承载乡愁的记忆书房,再到凝聚民心的未来邻里中心,实践团在田间地头与党群阵地间,探寻特色产业振兴与党建引领治理的“李洪周答案”。

图1 山东理工大学学子赴菏泽牡丹区社会实践

花海铺就共富路:规模化种植激活土地价值

夏日的李洪周行政村,大田牡丹与芍药交织成一片绿海花潮,清风拂过,枝叶摇曳生姿,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实践团成员穿行田间时发现,这片规整的种植基地并非天然形成——当地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将村民手中零散的土地 “化零为整”,构建起标准化的牡丹、芍药规模化种植体系。

“以前自家几亩地种粮食,收入不稳定;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挣工资,日子踏实多了。”一位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向实践团介绍。这一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土地集约利用政策,让“藏粮于地”理念在特色产业中延伸,更实现了“一举三赢”:土地利用率提升近30%,村民获得“流转收益+务工收入”双保障,村集体则通过产业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根基。实践团成员感慨:“这才是‘产业兴旺’的鲜活注解——让土地生金,让村民增收。”

图2 李洪周村牡丹园

图3 李洪周村

记忆书房藏乡愁:文化阵地留住乡村根脉

离开种植基地,实践团走进李洪周记忆书房。不大的空间里,老照片、旧农具、手写族谱等物件整齐陈列,墙上“分享即收获”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些承载着村庄变迁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李洪周从传统村落走向产业新村的历程—— 从早年零星种植牡丹的摸索,到如今规模化发展的蜕变,每一件展品都是乡村发展的“时光切片”。

“记忆书房不仅是存放老物件的地方,更是村民凝聚情感的纽带。”负责人介绍,这里时常举办村民分享会,老人讲村史、青年谈发展,新老故事在交流中碰撞出对未来的期待。实践团成员翻阅着村民捐赠的老照片,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文化认同正是乡村凝聚力的源泉。

图4 李洪周记忆书房

党建引领聚合力:“凤丹红旭” 品牌激活振兴动能

在李洪周村未来邻里中心,“强组织、聚人才、兴产业”的标语与党建宣传展板相映成辉。实践团在这里与村党委书记李孝杰展开深度访谈,系统学当地“凤丹红旭”党建品牌的创新实践——这一以牡丹产业为核心的“一核一产六化”品牌,将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紧密绑定:

“一核”即强化党建引领核心地位,通过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升村 “两委” 政治能力,凝聚发展合力;

“一产”聚焦牡丹特色产业,以产业为纽带串联村庄建设、村民增收等目标;

“六化”则涵盖组织建设规范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等具体路径,让党建工作从“抽象引领”变为“具体实践”。

图5 实践团来到李洪周村未来邻里中心

图6 实践团来到李洪周村未来邻里中心

图7 实践团与李洪周村村民亲切交流

“我们要让‘富贵之花’真正变成‘富民之花’。” 李孝杰书记的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从土地流转的推动到产业链的延伸,从记忆书房的文化建设到邻里中心的便民服务,党建引领如同“红色引擎”,让各项工作形成合力。如今,李洪周村通过牡丹产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真正实现 “一朵牡丹花富了一方百姓”。(通讯员 李婷,程昭翔)

图8 实践团学李洪周村党建经验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