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桑梓共兴” 实践团走进菏泽市杨庄行政村,先后探访七里河湿地公园与李荣海美术馆。从生态湿地的 “绿色蜕变” 到艺术展馆的 “文化赋能”,实践团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探寻乡村振兴的 “杨庄路径”。
七里河湿地:“生态+”模式让绿水青山变“金山”
实践团首站来到七里河湿地公园,夏日的湿地碧波荡漾,岸边草木葱茏,偶有水鸟掠过水面,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杨庄行政村书记陈兆记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湿地的“蜕变史”:这里曾是普通河道,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提质升级后,不仅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后花园”,更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绿色引擎”。
“湿地公园的价值,远不止于‘好看’。” 陈兆记书记的话点出了生态建设的深层意义——湿地建设既落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修复了区域生态基底;又以良好生态环境为“磁石”,为乡村旅游埋下“种子”。如今,依托湿地景观,村里已逐步催生出“生态+旅游”新业态,通过赏花踏青、田园采摘等体验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再以特色种植、乡村手作等产业留住游客消费,真正实现“借生态聚人气,以产业促增收”。
实践团成员沿着湿地步道走访时看到,不少村民在岸边售卖自家种植的瓜果、手工艺品,脸上洋溢着笑容。“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生态好了,游客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一位成员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
图1 团队调研七里河湿地公园
李荣海美术馆:文化赋能为乡村注入 “精神养分”
离开七里河湿地,实践团来到杨庄行政村的李荣海美术馆。这座由菏泽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美术馆,不仅陈列着书画作品,更常年举办艺术交流、公益培训等活动,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
在美术馆内,实践团成员看到墙上清晰记录着历年活动轨迹:从2014年至今,菏泽市李荣海艺术基金会已连续多年举办颁奖大会,为优秀创作者颁发奖金,激励本土艺术人才成长。负责人介绍,美术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接触艺术的平台,更通过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老人来此看展、孩子参加书画课、年轻人参与交流活动,不同年龄层的村民在这里找到精神共鸣。
“以前觉得美术馆离乡村很远,没想到在村里能看到这么专业的展馆。”实践团成员感慨道。在他们看来,李荣海美术馆的存在,正是“文化振兴”的鲜活实践——它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融入乡村日常,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气质。(通讯员 李婷,王怡)
图2 团队调研李荣海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