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即墨藏茶史,溯脉千年蕴雅情
2025-07-24 09:35  来源:山东新闻网 编辑:旭辉
1
听新闻

为进一步了解茶文化发展历史,7月23日,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成员走进即墨瑞草园内的茶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茶文化探秘之旅,在古与今的交融中,深切感受茶叶背后承载的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尹经理在博物馆前合影(王浩摄)

一踏入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便与茶开启了奇妙邂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让大家知晓了茶最早被发现的药用价值——能解毒、缓解疲劳、提神醒脑。而“槚蔎荈茗茶”等茶在不同历史阶段衍生出的通用名,更让成员们驻足良久。这些名称的演变不仅是语言符号的变化,更折射出茶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人们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是茶文化发展的鲜活见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茶圣像(王浩摄)

在茶的储存方式展示区,古今智慧的碰撞令人称奇。古代用陶罐或瓷罐,搭配生石灰储存茶叶,注重防潮、防异味、防霉变;现代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干茶恒温库,以2~7摄氏度的低温精准保存,尤其利于绿茶留存滋味。

馆内的制茶工具与茶叶展品同样吸睛。一台五六十年代的手动揉捻机,木质结构为主,见证了早期红茶制作的艰辛。而随着技术进步,揉捻机已从浅式滑块发展到液压式,如今更可数字化控制,让成员们看到了制茶技术的迭代升级。此外,金观音、43香枣等扦插茶树品种,龙井、黄山毛峰等中国十大名茶标牌,以及四五十到五六十年代的云南昆明黑茶紧压茶砖,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茶叶品种的丰富与历史的厚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尹经理介绍制茶工具(蔺晓庆摄)

在乌龙茶制备工艺展示区,缩小版的揉捻机、采茶竹篓、摇切机等工具,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技术,助力乌龙茶“香高味浓”,让成员们对这一茶类的制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茶叶制品(王浩摄)

烧水环节的讲究也让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尹经理介绍,过去茶会煮茶常用木材烧水,认为木柴燃烧的火气能与茶水相融,让茶汤滋味更醇厚,且古人对煮茶、泡茶的水要求极高,有“茶七分水十分,则茶得十分;茶十分水七分,水质不好则茶只得七分”的说法。展墙上的图片展示着不同水源的特点:崂山泉水因富含矿物质被列为上佳之选,至今仍有人专程前往取水;长江中段的江水水质清冽,适合冲泡绿茶;而井水则需选择深层水源,避免地表污染。《红楼梦》中妙玉用梅花露水泡茶的故事更被特意标注,让大家感受到古人对泡茶的极致追求与生活雅趣。

关于紫砂矿的展区则充满科普性。展柜内,不同种类的紫砂矿原料与烧制后的成品并列摆放,紫泥的温润、红泥的明艳、绿泥的清雅,色泽各异却都透着自然质感。尹经理介绍,2000年左右是紫砂矿开发的高峰期,后因紫砂矿属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开始严控开采,许多矿库已封闭保护。同时,展区也揭示了真假紫砂的辨别方法:真品烧制后颜色源于原料本身,表面温润内敛;假紫砂多为陶瓷模仿并人工上色,看起来光亮刺眼。“现在网上直播频繁售卖的低价紫砂壶,很多都是仿制品,大家购买时一定要注意辨别。”这番讲解让成员们对紫砂文化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图为尹经理对紫砂壶进行科普(蔺晓庆摄)

为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当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进行了茶文化宣传视频的拍摄,力求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茶文化在制作、储存以及饮用等方面的技巧。在拍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对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为茶文化的宣传注入更多的年轻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茶文化宣传视频照片(蔺晓庆摄)

在此次博物馆参观以及视频录制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领略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在茶文化传承中的完美融合。即墨茶文化博物馆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茶的过去与现在,值得更多人前来探寻这份千年茶香的独特魅力。

作者:徐文婧、崔文畅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标签:
责任编辑:ZBC7812